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在线答疑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丁叮老师 解答:

    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伤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5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19-09-27

    提问者

    等级:童生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中,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丁叮老师 解答: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爱祖国”主题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如果去掉第二节,诗意就得不到提炼、强化和升华。

    4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19-09-12

    提问者

    栀子花

    等级:童生

  • 老师您好:新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当中《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该怎么理解?

    丁叮老师 解答:

    写行路之难,李白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样的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行路之艰难,寓含无限悲慨;但是紧接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作者联想姜尚、伊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最后,作者唱出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高昂的旋律,感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真可谓大起大落。不管是写现实之景,还是发挥想象,进行一系列联想,李白诗歌都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最后两句,表现出作者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19-07-22

    提问者

    柳柳

    等级:童生

  • 老师您好:文言文中的“之”该如何辨析?

    丁叮老师 解答:

    "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们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一下

    1.何陋之有?“之”用于标明前置宾语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之”相当于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之”充当代词,他。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之”都充当代词,它。


    3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19-06-06

    提问者

    有个性的网名

    等级:童生

  • 老师您好:请问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蕴含的哲理。

    丁叮老师 解答:

    答这一类型的题目,首先分析诗句在诗歌中的意义。最后要答到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用“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并且另有新意: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社会总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3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19-05-24

    提问者

    balalaba

    等级:童生

  • 老师,我是九年级的学生,请问该如何解读议论性文章?

    丁叮老师 解答: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思想。议论性文章,或针砭时弊,阐述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的意义,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学习解读议论性文章

    1.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

    2.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

    3.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并且要独立思考


    2人回答 发布时间: 2018-12-21

    提问者

    我是学霸

    等级:童生

护眼模式

在线咨询

需要打开QQ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电话

18100178233

意见反馈

扫码添加答疑

我有问题需要解决 快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