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慕联社区> 资讯快递>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资讯快递 互联网 浏览量(1347)

【慕联导读】

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应用人才,真的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付出牺牲身心健康、童年和青春这样昂贵的代价吗?

 

应试教育真能做到教育“一碗水端平”吗?

应试竞争正在成为一场不断升级加码的“军备竞赛”,将每个家庭、每个儿童都投入无法选择、无法逃遁的单一轨道。

 

人们对应试教育最强有力的辩护,是因为认为它是保障教育公平、寒门子弟上升的不二法门,是一种虽不完美、但“最不坏”的制度。但是,这是需要证明和检验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一种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可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2015对各国教育公平的评价,提供了权威的实证数据。

PISA看来,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机会的平等,更要进一步地,要评价教育在多大程度可以减少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从而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的孩子能够获得同等的成长。

PISA2015测试报告中,有3个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指数、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分数差、学校社会经济地位分数差。然而无论学生个体还是学校,中国大陆教育的公平状况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的是在高度竞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导致的学校差距和阶层差距。

 

精英主义还是大众主义?

为应试教育辩护的另一理据,是认为严格的知识教育和考试训练是国家竞争、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将基础教育纳入极其狭窄的学术性的竞争轨道,以培养科学家、拔尖人才为目标,将教育视为国家竞争的工具,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价值观。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具有选拔、筛选的功能,造就一批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优异人才和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问题是究竟是在更广泛地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以及在宽松、自由、包容的文化土壤中使他们自然生长;还是如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那样,严格训练、层层筛选,为了筛选出少数“尖子”,让大多数人为之“陪绑”并成为教育的失败者?

 

关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效,“钱学森之问”已经做出了回答。有人说,我们培养诺奖人才是不太成功;但是,我们不是培养出了大批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支撑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吗?我想问的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应用人才,真的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付出牺牲身心健康、童年和青春这样昂贵的代价吗?

也许,应试教育真正严重的问题,还不是拔尖人才或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贻误了面向大多数人的国民基本素养的教育。分数和升学率竞争取代了学校树人育人的宗旨,教育最为本质的功能被虚置架空,令人触目惊心的国民素养低下和道德滑坡的现实随处可见,就不奇怪了。

 

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才是民族发展的长久之计

任何国家国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功能,必定是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健康、文明、有文化、有教养,才是国家进步的基础,这种国民素养是无法如精英人才那样可以花钱引进的。如《人民教育》原主编傅国亮所言“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培养具有美好心灵的人性儿童,具有美好心态的阳光儿童,具有美好心志的自立儿童。这就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儿童观。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21世纪已经过去18年了,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达到发展的“奇点”。今天在学校的少年儿童在走上社会时,我们熟悉的许多职业和工作技能将会消失。因此,全世界的教育都在换赛场、换频道,开辟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之路。而我们还在讨论是否应当减负、应试教育是否“政治正确”,让人情何以堪!

有人会说,谁不愿意让孩子轻松、健康,但是没有办法,应试教育改变不了啊!但如果是因为在黑暗中待得太久了,让我们习惯了黑暗甚至转而讴歌黑暗,死抱着应试教育不放,不思改革,不敢改革,甚至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减负就会误国害民;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原地踏步,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走上民族的慢性自杀之路!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竞争,是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来源:搜狐新闻

再编辑:小羽



护眼模式

在线咨询

需要打开QQ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电话

18100178233

意见反馈

扫码添加答疑